- · 《华南地震》栏目设置[08/03]
- · 《华南地震》数据库收录[08/03]
- · 《华南地震》投稿方式[08/03]
- · 《华南地震》征稿要求[08/03]
- · 《华南地震》刊物宗旨[08/03]
华南及南洋地区所刊西人早期汉文小说初探*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1807年基督新教传入中国,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前,华南和南洋地区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的传道根据地,并在这些地区出版了一批为布道所用的汉文小说。本文试图以这批早期基督
1807年基督新教传入中国,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前,华南和南洋地区成为基督新教传教士的传道根据地,并在这些地区出版了一批为布道所用的汉文小说。本文试图以这批早期基督教汉文小说①西方人早期用汉字文写作小说源于晚明,兴于晚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早在2006年法国社科院的陈庆浩教授首次提出“基督教汉文小说”这一概念(见其未刊稿《新发现的天主教基督教古本汉文小说》)。近几年相关研究相继问世,不同学者以写作主体、内容、语言等不同因素为命名原则,提出了“传教士小说”“传教士汉文小说”“中文基督教小说”“汉语基督教叙事文学”“汉语基督教文学”等多种概念。本文选择使用“基督教汉文小说”这一名称,用以指称晚清基督新教传教士(包括西人和中国人)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和思想,用汉文所著、所译的小说作品。对“基督教汉文小说”这一概念的具体界定,可参见林惠彬:《晚清基督教汉文小说研究》中的“绪论:(二)基本概念的界定”,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13年,第9—12页。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编撰方式与题材特征以及这些小说和广东、福建等华南一带地域文化之间的联系。
据笔者调查,1807至1860年之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际)出版的早期基督教汉文小说有17种(同一种小说的重刻本计1种),其书目和出版地如下:
表1 华南及南洋地区所刊基督教汉文小说书目(1807—1860)② 《西游地球闻见略传》笔者尚未见原书,有关《西游地球闻见略传》的内容主要参考了沈国威:《1819年的两本西方地理书〈西游地球闻见略传〉与〈地理便童略传〉》(《或问》2004年第8号,第161—166页)以及苏精著:《马礼逊与中文出版印刷》,台湾: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另外,有关《西游地球闻见略传》的情节内容,可参见韩南:《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见《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3页。序号小说名刊刻时间译著者出版地1《古时如氐亚国历代列传》1814或1815年马礼逊(Robert Morisson,1782—1834)未标注出版地,广州或马六甲2《西游地球闻见略传》②1819年马礼逊未标注出版地,广州或马六甲
(续表)① 笔者未找到原书。韩南教授在《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一文中讲道:“威廉·琼斯(William Johnes)在《属灵小册子公会禧年纪念册》(The Jubilee Memorial of the Religious Tract Society, 1850)中提到理雅各的一封信,他怀疑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的对话体《兄弟叙谈》(Fraternal Dialogues)是一部已经失传的对话体小说。”参见《中国19世纪的传教士小说》一文,第74页,注14。序号小说名刊刻时间译著者出版地1819年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马六甲英华书院1836年(再版)米怜新加坡坚夏书院1843年米怜香港英华书院4《时钟表匠言行略论》1829年基德(Samuel Kidd,1804—1843)马六甲英华书院5《是非略论》1835年郭实猎(Karl F.Gützlaff,1803—1851)新加坡坚夏书院6《赎罪之道传》1836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7《保罗言行录》1837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8《摩西言行全传》1838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9《彼得罗言行全传》1838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10《生命无限无量》1838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11《正邪比较》1838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12《诲谟训道》1838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13《世人救主》1838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14《慈惠博爱》1839年郭实猎新加坡坚夏书院15《约瑟纪略》1852年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香港16《亚伯拉罕纪略》1857年理雅各香港17《兄弟叙谈》①不详麦都思(Walter ,1796—1857)不详3《张远两友相论》
由上表可以看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小说出版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从广州转移至南洋地区,再返回至香港等中国华南地区。实际上,这与西方传教士的布道历程有密切关系。概言之,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之际,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并没有受到限制。可是1645年,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Innocent X, 1574—1655)发布一项命令,宣布将“尊孔祭祖”等行为视为“异端”,禁止中国教徒参加这些传统活动。此事引发罗马教廷与清王朝之间的对立,发生了历史上所谓“礼仪之争”。②有关“礼仪之争”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可参考张国刚、吴莉苇:《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第190—203页;郭卫东:《清朝禁教政策演变的若干问题》,《安徽史学》2000年第1期,第37—43页;朱静:《罗马天主教会与中国礼仪之争》,《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第35—41页;吴莉苇:《文化争议后的权力交锋——“礼仪之争”中的宗教修会冲突》,《世界历史》2004年第3期,第91—100页;林金水:《明清之际士大夫与中西礼仪之争》,《历史研究》1993年第2期,第20—37页;吴旻、韩琦:《礼仪之争与中国天主教徒——以福建教徒和颜珰的冲突为例》,《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第83—91页;张西平:《中西文化的一次对话:清初传教士与〈易经〉研究》,《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第74—85页等。此后,清王朝对天主教(包括后来的新教)实行禁教令,直到19世纪50年代鸦片战争结束之前,凡是属于基督教的西方传教士,禁止在中国境内进行传教活动。而从雍正朝开始至乾隆十年(1745),清政府下令对外贸易只限于广州口岸。③当时广州一带的对外贸易记载可参见:威廉·C.亨特著,冯树铁译,骆幼玲、章文钦校:《广州“番鬼”录》,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57页。该时期只有部分基督新教传教士利用英国东印度公司译员身份在广州传教,时任商团译员的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的反对和监督下,于广州一带秘密散发一些传道手册。有论者指出像《西游地球闻见略传》没有标明作者姓名和出版地的教会出版物在广东秘密出版的可能性较大。①《1819年的两本西方地理书〈西游地球闻见略传〉与〈地理便童略传〉》,第162页。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据此也可推断:比《西游地球闻见略传》刊印时间更早、版式相同的另一部叙事体汉文书籍——马礼逊的《古时如氐亚国历代列传》在广东秘密出版的可能性也较大。
文章来源:《华南地震》 网址: http://www.hndzzz.cn/qikandaodu/2020/122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