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地震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产生原因及社会工作

来源:华南地震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8 13:0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普遍引起关注,地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威胁也不容忽视。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汶川

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普遍引起关注,地震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威胁也不容忽视。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我们经历了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雅安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很多地震的幸存者虽然得以在灾后存活,但是他们的短期和长期的心理创伤是难以估计的。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最常见的由重大灾难引发的焦虑障碍,地震暴露中个体经历、目睹或遭受的关于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威胁会导致或延迟或持续的PTSD症状。研究表明,1998年张北地震受灾群体3个月和9个月内PTSD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24.2%;唐山大地震PTSD发生率为18.48%,延迟性PTSD发生率为22.17%,地震所致孤儿中PTSD总发生率为23.0%[1]。2008年汶川地震,震后PTSD发生率为21.5%到40.1%[2]。2010年海地地震后PTSD发生率为36.8%[3]。地震发生后,青少年、妇女的PTSD发生率高于一般人[4]。

国际上对地震后的PTSD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大多数是对PTSD发生率的计算及其性别差异,或侧重对发生机理的研究。国内对地震后幸存者PTSD症状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灾后长期社会干预政策的研究。根据前人的文献研究,地震后PTSD不是短期事件,大多数患者病情随着时间愈演愈烈,且区分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因素,发生率各有不同。因此,国内需要提高对灾后PTSD的重视程度,鉴于地震是PTSD发生的一大主要原因,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地震后幸存者的心理健康和对他们的社会工作干预与心理重建,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本文综合借鉴国际灾后社会工作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针对性的提出系统化理论与地震后社会工作干预实践建议,对我国应急和长期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提供建议与参考。

1 地震后PTSD的成因

重大灾难是应激障碍的一个主要病因,地震后PTSD则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在中国,地震导致的PTSD成因有很多种,有国际上普遍存在的,也有中国独有的,为了使之后应对策略部分的讨论更符合我国国情,本文在此重点讨论几大原因。

1.1财产损失与经济压力 地震导致很多家庭与个体私有财产损失严重。对于幸存者来说,在应急救援的物资援助停止供给后,很多家庭需要面临短期或持续一段时间的较大的经济压力与住房问题。住房的损失坍塌是在灾后7个月后的成年人PTSD的显著原因之一[5]。

1.2健康损害与生存压力 地震给个人带来的健康风险,不止在心理健康,更表现在身体健康上。地震导致很多人肢体残疾,损失了大量的个人财产又丧失了劳动力,甚至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惨淡的未来使很多幸存者即使留下了生命,却也丧失了生存的活力与动力。基于我国残疾人康复、就业、重新融入社会等等困境,我们需要额外关注新的弱势人群,帮助他们融入社会。

1.3亲属伤亡与家庭失衡 灾难中是否直面亲属死亡是引发PTSD的关键因素之一。直面亲属的死亡会对幸存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会使幸存者对自身的存活产生负罪感,并认为自己应当对家属的死亡负责。有研究数据显示,在地震中直面家庭成员死亡的幸存者PTSD发生指数明显高于未直面亲属死亡的人群[6]。

地震中产生的人员伤亡严重破坏了中国家庭的平衡性。失去子女对于父母来说已经是重大的创伤,更何况当下的大多数家庭是符合中国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的家庭,一个子女是大多数家庭的常态,地震的人员伤亡破坏了原有的小家庭的内部平衡,致使很多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1.4因灾难导致的额外伤害 灾难后针对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暴力行为对幸存者产生额外伤害。尼泊尔地震后,残疾妇女的心理疾病、被施加肢体暴力与性暴力发生率显著提升[7]。地震后各地社会秩序被暂时破坏,不仅需要重建基础建设,更需要重建社会秩序。由于地震受灾程度不同,震后重建的难度也不一。对于极重灾区来说,面临PTSD更重和重建更难的双重压力。有研究表明,震后8个月,极重灾区的初中生心理健康差于重灾区[8]。重灾区的初中生在震后重建8个月后基本可以回复正常生活,但是极重灾区的初中生生活不能完全恢复,所处生活环境对他们有很大的心理 影响。

2 地震后社会工作干预的国际经验

2.1诊断和干预的重点方法创伤发生后,不同人群受到的影响与其表现方式各有不同,社会工作者提供的社会支持方式也有所区别。但是多种个性化的社会支持需要我们构建一个分层系统,去应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联合国机构间常设委员会(Inter-Agency Standing Committee,IASC)于2007年提出,灾后社会支持应当分为生存需求支持(Basic services and security)、社区与家庭支持(Community and family supports)、聚焦弱势人群(Focused, non-specialised supports)和额外个性化社会支持(Specialised services)。

文章来源:《华南地震》 网址: http://www.hndzzz.cn/qikandaodu/2021/0708/955.html



上一篇:华南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评估及异常机理分析
下一篇:芦山地震五年后雅安市居民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

华南地震投稿 | 华南地震编辑部| 华南地震版面费 | 华南地震论文发表 | 华南地震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华南地震》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